“草根足球”,如何踢出更多精彩
“本赛季联盟联赛完美收官,联盟‘超霸杯’即将开赛,请拭目以待!”7月27日,“弱队之家”南京足球俱乐部联盟主席王庆在微信朋友圈发布预告。今年3月至7月中旬,联盟一共举行15轮约300场比赛,王庆感慨“周末都在球场上度过”。
统计显示,去年江苏共举办各类足球比赛4.9万场,参与人次达131万,平均每天有134场,相比2020年增长近两倍。今年以来,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,全省各地足球运动热度更是持续攀升。足球热,能否推动更多人走向绿茵场?“草根足球”如何踢出更多精彩?

各行各业自发组织足球赛事
女足世界杯激战正酣,沛县鹿楼镇八堡村村民李居海在看球的同时,周末还带领村民到连云港、山东菏泽等地踢球。“周边民间足球协会邀约不断,我们自发组织打比赛。”李居海的另一个身份是七堡村、八堡村的足球协会会长,球队队员都是当地村民,平时各忙各的,周末就聚在一起约球。
今年春节前后,七堡村和八堡村举办足球邀请赛,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,“村界杯”迅速爆火出圈。“五一”假期,八堡村再次举办足球赛,邀请两省三市8支足球队同台竞技,又一次引发广泛关注。
“踢球是我们村的老传统。”李居海告诉记者,上世纪60年代,农闲时村民在棉花地插上两根竹竿当球门,用烂布条缠成团作足球,光着脚“踢布蛋”。2019年,七堡村建起足球场,大家有空就聚在一起踢球。
“村超”出圈,城里的“草根足球”同样火热。“2016年,联盟刚成立时只有16支队伍,现在发展到拥有40支队伍1200多名球友,有同小区球友、在宁老乡、在宁校友会以及企业、群众自发组织的球队。大家来自各行各业,因为足球的魅力走到一起。”王庆告诉记者,刚刚收官的“弱队之家”南京足球俱乐部联盟超级联赛、冠军联赛和即将举行的“超霸杯”赛事,都是联盟自发组织的“草根赛事”,联盟内水平一般的队伍,一年也至少有30场比赛。
作为顶流体育运动,足球有强大“引流”能力。南通支云足球队是目前江苏唯一的中超球队,主场在如皋市。“支云主场上座率一直稳居全国前列,球迷热情超乎想象!”俱乐部商务总监马燕介绍,赛季一开始就售出5000多张年卡套票,平时主场比赛,线上开票2小时就售出超过九成的门票。俱乐部线下旗舰店新上的1万件球衣、1万条围巾,也被球迷“一扫而空”。
为满足来自全国各地的球迷“观战”需求,原先只能容纳1.5万名观众的如皋奥体中心进行改扩建,利用跑道空隙增加约1万名观众坐席。即便如此,每逢比赛依然座无虚席。调查显示,中超赛事期间,如皋奥体中心周边商业综合体客流增长51%、销售额增长31%,附近酒店入住率大幅增长,烧烤店桌桌客满,能翻台七八次。
足球人气高涨,也激发了社会资本投资热情。南京体力波南站体育公园拥有3片8人制足球场和2片5人制足球场,因位置便利,在圈内颇具人气。“最近一段时间,晚上及周末黄金时段几乎都是满场,周末一晚能接待200人左右。”体力波体育总经理陈曦说,选择投资足球场,就是因为相信足球的魅力,对很多人而言,足球是情怀、是习惯。
“草根足球”面临多重制约
江苏足球氛围好、人气旺,国家体育总局公布“十四五”期间全国足球发展的16座重点城市,苏州、南京两市入选。但不少球友反映,要在绿茵场上畅享足球之乐,并不容易。
“铁杆”球友胡星既是湘聚金陵足球俱乐部前任队长,又是车游足球俱乐部成员。他说,一支球队每周至少踢一次,他加入两支球队,有联赛的时候,周末踢两场,周中踢一场,一年至少踢五六十场。尽管比赛不断,但在踢球之外,他要为一件事费心——找场地。
“球队没有固定场地,基本都是通过民间球队‘约赛群’跟其他队伍约赛,争取更多踢友谊赛的机会。”胡星说,可能出于成本考量,很多球场都建在主城区周边,不少球场价格水涨船高,球迷踢球成本不断上升。“在南京要找到一个位置好、价格合适的足球场,选择并不是很多。”
王庆也有同感。作为没有赞助、没有资金来源的“草根”俱乐部联盟,“弱队之家”联盟的比赛花费需要各支球队分摊。“以前比赛的场地因故拆除,我们寻找的新场地既不能太贵,又不能条件太差,要求是标准足球场。”几经周折,今年联盟赛事落户南京市雨花台区的一家足球场。
“大家都希望找到草质柔软、场地适当封闭、地面弹性适当、最好设有座椅或看台的场地。”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文旅融合发展中心主任、教授周永博是资深草根球友,他关注发现,全省足球场地良莠不齐,“场地在基础条件满足的情况下,如果配备有饮品区、休息空间、比赛录像等延伸服务就更好了。此外,球场运营应根植于社区足球文化,吸引不同群体参与足球活动”。
截至2021年底,江苏共有足球场地8572个,场地总面积2477万平方米。但采访中有球友表示,场地虽然总量不少,但分布不均。有的区域球场挺多,但价格相对较高;有的区域球场较少,想踢球得开车十几公里;有些场地不符合标准;高校等单位建有标准球场,但很少对外开放。
社会资本能否补齐这一短板?记者了解到,尽管足球场的市场需求越来越旺,但投资足球场馆并不“稳赢”。“在球场分布较密集的区域,一些场馆特别是小型场馆无人问津,造成资源浪费。”陈曦提到,建设足球场投入回报周期较长,单靠足球场地运营很难实现盈利,体力波也是依靠其他项目场馆以及培训来支撑足球场地运营成本。
更让“民间球队”队长们忧虑的,是队员的年龄结构。南京市天天足球俱乐部拥有35名队员。队长林明告诉记者:“队员基本都是70后、80后,现在踢球的90后、00后太少了,等我们这批人老了,球队恐怕会‘断档’。”胡星的球队大部分赛事也是靠老队员支撑,同样渴望引入“新鲜血液”。
相比私下约赛,这些“民间球队”还希望有更多比赛机会。“一些赛事组织不专业、裁判水平不一,体验感不佳。”林明说,仅依靠球队自身,约比赛、约场地都面临不小的压力。他期待出现更多的民间足球俱乐部组织,“我们不怕自费参赛,怕的是没有合适规范的比赛”。
化高涨人气为绿茵场“留量”
2017年发布的《江苏省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》提出,力争到2025年,江苏经常参与足球运动的人口超过500万。
何为足球人口?一般指每周进行两次及以上足球活动的人数。省足球运动协会副主席王小湾介绍,依据各赛事数据推算,加上草根足球人群、校园足球等,江苏目前足球人口应有150万左右。
将高涨的足球人气转化绿茵场“留量”,近年来,江苏不断完善社会足球多元竞赛矩阵,推广足球文化。以“冠军联赛”和“足协杯”为龙头,开展“我爱足球”民间争霸赛、城市假日足球联赛、省社区足球联赛、省级机关足球邀请赛、省金融系统和医疗系统足球邀请赛等多项民间赛事,各市、县(市、区)也都组织了各种形式多样的社会足球活动。
目前,省足协正准备推出江苏省“大企业”足球联赛,让众多单位参与足球赛事,为更多年轻人走向绿茵场创造机会。同时,今年省足协计划出台《江苏省社会足球赛事活动指南》,进一步提升民间参与足球活动的规范性。明年计划组织召开全省基层足协秘书长培训班,使基层足球组织架构逐步健全,组织能力不断提升。
相比室内篮球馆、乒乓球馆、游泳馆等,足球场占地面积大,大多居于室外,有一些位于城市偏远地带,周边配套相对较少较弱。业内人士建议,在足球场建设选址阶段,相关组织或部门应统筹规划,出台更精准的准入政策,避免造成一方面场地闲置资源浪费、一方面球友比赛“一场难寻”的尴尬局面。参考一些城市的成熟做法,在规划面积较大的足球场地时,可设计一定的商业用地,融入餐饮、购物等商业元素,以足球带动更多的“消费力”,增加收入贴补足球场地运营。
“大家一起想办法,球场的事就不难办。”七堡村村委会主任徐丽娟告诉记者,该村足球场就是根据村民提议,在一块荒地上建设的。大家一起平整土地、拉铁丝网、撒草种、装球门,球场建成后,打扑克牌、搓麻将的村民几乎没有了。
小球场连着大舞台。据统计,仅七堡村、八堡村,踢进省市体校的足球运动员就超过50人,入选“国字号”的球员有4人。不久前,第十四届全运会足球项目江苏报名参加女子组、中年组、农村乡镇组及企事业组等7个组别的比赛,斩获一金一银,成绩位居全国前列。
“江苏已有6个业余俱乐部通过社会足球竞赛平台,升入职业足球联赛序列。”王小湾相信,未来江苏群众足球将发展得更为均衡,踢出更多精彩。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姚依依 徐超 张涛 丁宏波